基于AddressAdjuster介绍LazyModule的实现。
地址适配器,根据chip_id & mask对地址进行区分: a. 与chip_id & mask相同的在本地(local)处理; 2. LazyModule的实现:lazy val module 1) AddressAdjuster是一个中间节点,他有一个上游节点(对应一个输入边),两个下游节点(对应两个输出边): 效果相当于:local_address = chip_id & mask 根据地址是否应当由local处理:val a_local: Bool = local_address === (parent.a.bits.address & mask.U) c. 把parent.a.bits输出到local.a.bits/remote.a.bits; 对local节点channel A的地址进行适配: a. 如果没出错,则使用parent.a.bits.address; b. 如果出错,则使用错误地址:errorSet.base.U; 错误的地址会把操作导向错误处理设备:errorDev。 a. 根据parent.a.bits.address & mask是否与chip_id & mask相等,决定parent对接的是local还是remote; b. 根据local是否能处理对接到他的地址,决定是否把地址适配成为错误处理地址; AddressAdjuster中的node,用于与其他节点相连接以组成拓扑结构,以及用于协商参数。 clientFn为dFn,用于把参数向下游传递,managerFn为uFn,用于把参数向上游传递: clientFn和managerFn返回一个参数:val a = uFn(p), 这里,clientFn的返回值被复制成2个,managerFn的返回值被复制成1个。 managerFn是uFn,使用两个输出边的参数(UO),生成一个输入边的参数(UI): 很遗憾的是,因为AddressAdjuster没有被使用,所以也无法得知这个新生成的参数(UI)如何使用。 a. endSinkId:AddressAdjuster的endSinkId是local和remote的endSinkId之和; b. minLatency:AddressAdjuster的minLatency是local和remote中的较小值; 从endSinkId和minLatency两个参数看,UI是对两个UO的综合。 AddressAdjuster的mask中的所有比特位,都在local/remote的AddressSet的mask中。 也就是说AddressAdjuster的mask中的比特,是local/remote的所有AddressSet的mask中比特的共同子集。 b. 使用AddressAdjuster的mask的AddressSet mask之外的地址集合:AddressSet(id, ~mask) d. AddressSet(0, ~mask)中的地址漏洞(holes) holes: ra中的地址集合减去la中的地址集合; 这些地址漏洞中的地址要转发(route)到local中去处理,所以la就不算是漏洞,需要从ra中减掉。 newLocal的地址集合是原地址集合与(0, ~mask)的交集。如果是errorDev,那么还要处理ra的地址漏洞。 newRemote的地址集合是原地址集合与(id, ~mask)的交集。 问题1:为什么这里没有减去local与(id, ~mask)的交集? 问题2:为什么UI参数的managers中的地址集合,都是原local/remote地址集合与mask之外地址集合的交集呢? 因为不知道这个参数如何使用,所以这两个问题就不得而知了。 所以AddressAdjuster中包含两个节点(node, chip_id),都可以与其他节点相连接。